夏日海濱❀男人廣場's Archiver

charlesoger0808 發表於 2011-3-12 10:42

淺談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鑒定方法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文物鑒定工作也融入了許多科技手段。諸如熱釋光、C14、能譜分析等等,科技手段在文物鑒定中的運用,為傳統的目鑒比較法提供了新的參照信息。筆者結合能譜分析法,談談青銅器鑒定的體會。
    能譜分析,是將大量通過科學發掘和部分傳世青銅器物作為標準器,將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數據庫中,再將待鑒器物的元素含量數據與之對比,得出待鑒器物是否與標準器相符合的結論。

    秦以前(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是指在純銅中加入錫、鉛等金屬,冶煉而成的合金。青銅器是用這種合金鑄成的器物。當時稱這種合金為「吉金」,因銅、錫、鉛合金為金黃色,則鑄造的器物被稱作「金器」。

    青銅器分為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類。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在純銅中加錫,是為了增加硬度和韌度,加鉛是為了增加銅液的流動性。《周禮·考工記》中有:「......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金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是古人對青銅器合金比例的記載,現代科技的螢光能譜儀,對大量青銅標準器進行能譜分析,發現成熟穩定期的器物合金配比與古代文獻記載基本吻合。運用這種方法,科研人員採集了大量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合金配比數據,總結出青銅器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當然我們不便在此將這些數據規律公開,但可以肯定的是,借助這種高科技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不符合合金配比規律或元素種類的偽器排除掉的。

    然而文物鑒定界,在對科學儀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見分歧。有觀點認為,使用科學儀器鑒定不夠準確。理由是:如將古代青銅器殘片融後再鑄,其化學成分自然會與當時相符,儀器很難區分。另外,古代青銅殘片融化後,原銹盡失,所鑄器物即為金光閃閃之新器,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銹只能偽造。這時,就需要靠眼力和經驗判斷其真偽了。古代青銅器由於埋藏地下歷史過於悠久,自然形成的銅銹往往有好幾層。(圖)常常在貼骨處是黑銹,其上一層為紅銹,再之上是綠或藍銹。辨別銅銹的真偽,要看有無結晶斑。結晶斑是青銅器歷經幾千年變化,在器物某一點或多點上發生膨脹,造成底銹外翻,使器表綠銹面上,呈現出褐、紅、黑相間的凸斑。迎光側視,可見到細碎晶體光閃,此斑略高於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錢幣,小者如黃豆。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沒有晶體光閃。如果器表有結晶斑,一定要認真鑒別此斑是否與器物一體,有些作偽者將真器上的結晶斑取下,再附到偽器上。這種偽器,即使做得再好,也會留下蛛絲馬跡。俗話說,「砍的沒有旋的圓」,由於銅銹結晶斑的生成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很難仿造得逼真。因此正確鑒別銅銹結晶斑,成為青銅器鑒定的有效方法之一。再結合器物造型、紋飾神韻、手頭輕重、整體銹色等方面因素,就可以鑒別出青銅器物的真偽了。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文物鑒定工作中,以目鑒為主、科技儀器鑒定為輔,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文物是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人文內涵,因而對它的鑒定更多地要靠專業人員豐富的知識和實踐閱歷。但諸如青銅器合金比例、瓷器釉質元素成分、有無添加劑、以及書畫的用紙、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數據則靠科技手段來測評獲取,再經過專業人員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結論。所以目鑒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法,是文物鑒定的發展方向。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