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良渚玉璧光如鏡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古代玉器製造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其中以良渚文化為代表。良渚文化是以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命名的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000年。良渚文化玉器品種繁多,玉質精美,工藝水平精湛,是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的典範。主要品種有璧、琮、璜、鐲、墜等飾物和龜、蟬、鳥等物形,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良渚文化玉璧,玉材選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製作不夠規整,璧體往往厚薄不勻,有的表面留有鋸痕。其特徵是外緣薄,內緣厚,中央孔徑較小。打孔有對鑽、單面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面無紋,打磨較光亮。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祀神禮器之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種神秘而珍貴的器物。其用途廣泛,既可作為原始宗教活動中的祭品,也可作為貴族們佩戴的飾物,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也很可能是先民們財富的標誌物。《周禮·大宗伯》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考工記·玉人》中也有「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的記載。這足以說明,作為一種祭祀禮器,玉璧對於當時的統治者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7年春夏之際,浙江海鹽縣橫港鄉一個良渚文化時期的龍潭港遺址,出土了陶、玉、石等400餘件(組)器物。此件玉璧是在第12號墓葬中發現的。玉璧直徑20厘米,厚1.2厘米,正中有孔。製作規整,色彩斑斕絢麗,敲擊可發出舒揚致遠的聲音。正反面都為光素,並經過打磨拋光,使其達到晶潤光亮如鏡面般的效果,這種對光潤的追求與玉璧的功能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