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文化成熟時期

  秦漢時期,中國統一,采運玉石原料更為便利,新疆和闐玉大量進入中原地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禮器、裝飾為主的儒家用玉體系得到了很大的扶持。這時裝飾玉器已經佔了很大比例,主要有純裝飾意義的和具有一定實用性質的玉珮,前者如龍形佩、虎形佩及串飾、組佩等,後者則是指帶鉤、發笄及心形佩等飾物。但價值最高的應是圓雕和浮雕的陳設玉,這類作品發現較多,玉質優良,琢磨精細,造型新穎,在中國古代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漢代玉器以雄渾豪放、清逸脫俗的特有魅力令世人傾倒。

  隋唐時期,人們對玉器已不再覺得神秘,大量的玉器變成王宮貴族的私家收藏,這促使當時的玉雕製品出現以珍玩、裝飾為主的格局。唐代裝飾玉器中較為多見的是玉步搖,這是一種金屬嵌玉組合飾物,「步搖」所嵌玉片極薄,竟然還雕有精緻的花鳥紋飾。另外一類是玉帶,為官袍上禮儀腰帶所用的玉飾,唐代有嚴格的用玉製度,只有皇帝、親王和三品衣上的官員才能佩帶,佩帶的數量從7到13不等。等級愈高,數量也愈多。雕刻工藝在繼承傳統玉雕的基礎上融合同時代金銀細工、雕塑繪畫的表現手法,並吸收中亞、西亞等地藝術,兼收並蓄,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唐代玉器開始呈世俗化傾向,具體表現就是生活氣息的逐漸滲入,寫實性強,不摻雜有誇張色彩,這與漢代自由奔放的浪漫主義有了明顯區別。

  宋代玉器呈現出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造型選取日常生活中的題材進行現實主義創作,迎合社會消費心理,這是由於城鎮的繁榮,商業的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玉器為普通市民服務的傾向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宋代文人書畫的興盛,許多文房用具如筆筒、筆架、硯台、鎮紙等也成了玉匠們精心雕琢的對象。宋代玉器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大量仿古玉器的出現,宋代厚古之風盛行,出現一股尊崇古玉質樸、典雅風格的風氣,這類仿古玉器多為宮廷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明代學者高濂盛讚「宋工制玉,發古之巧,行後之拙,無奈宋人焉」。宋代的鏤雕法被廣泛應用,在形制和紋飾上講究對稱均衡,在圖案化的形體上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達到了生活和藝術的高度統一。

  元代玉器沿著宋代開創的世俗化、裝飾化方向發展,技藝更加成熟,作品也融入了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格。現存於北京北海公園前團城上的玉甕「瀆山大玉海」,是一件大酒具,高70cm,最大周長493cm,重達3500公斤,可儲酒30餘石。外壁浮雕波濤洶湧的大海以及翻騰於驚濤駭浪中的眾多魚獸。整件作品具有強烈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明代,世俗化、裝飾化成了玉雕的主流,玉器皿是明代藝術價值較高的一類玉器。明代器皿古色古香,極富特色,種類有玉杯、壺、盒、樽等。其中以形制各異、造型奇特的玉杯最具特色。明代的像生玉器發現較多,種類較雜,大小懸殊,一般來說,大的為陳設玉,小的充當玩賞物或配飾部件。玉帶在明代發展到頂峰,已成為官場禮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結構與唐基本一致,不同的帶數和紋飾表示佩戴者的不同身份。在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嬪妃、太子、親王、郡王、公、侯、駙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資格使用玉帶。明代以玉為飾風氣盛行,從墜飾、串飾到佩是應有盡有,種類繁多,組合複雜,其中玉組佩飾最為發達。佩玉原為古代士大夫標榜清白的飾物,在明代則稱為官吏冠服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玉質小型飾物如帶鉤、釵、簪、墜飾等發現較多,其中尤以釵和簪最為精緻。實用玉器如筆管、筆架、硯台等文房用具也相當普遍。

  明代鏤雕技術相當發達且運用廣泛,開創出「花上壓花」的技法——在平面片狀的玉料上能雕出上下兩層不同的圖案,恰到好處的把握好表面和內部的完美和諧。明代玉器的蓬勃發展首先歸功於工匠地位的上升。其次是琢玉工具的革新,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明代玉匠已普遍使用「水凳」,即由傳統的席地而坐改為垂足倚坐於凳上,以雙手控制旋砣,以雙腳踩動踏板轉動皮帶,從而使旋砣來迴旋轉琢玉成器。這一改進提高了生產效率,是琢玉歷史上一次重大進步。第三是玉器生產地的形成與發展,其中又以蘇州專諸巷最為聞名,《天工開物》記載:「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中國玉器的發展在清代進入了巔峰時期,其中玉器皿、陳設玉最為顯著,湧現一批頗具仿生、仿建築題材的作品,仿動物的題材多為龍、鳳、麒麟、辟邪等,造型富於想像,善於撲捉動物瞬間的神態;仿植物的造型在乾隆時期最為普遍,一般杯、碗、盤多琢成荷花、海棠、貝葉等花型,花插則琢成松樁、梅樁、竹筒等形狀,極具古樸蒼勁之感。仿建築的是將傳統的建築形式應用到玉雕藝術中,大大增強了玉器的藝術表現力,也體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以玉為飾在清代也極為普遍,從頭飾中的笄、釵到身上佩飾、串飾、腕飾以至於金、銀、銅、竹、漆、木器上的嵌飾,種類繁多。玉製的文玩用具在清宮玉器中也佔有一定地位,這類器物造型豐富,尤以古樸典雅的文房用具最有代表性。乾隆時期,玉料充足,技藝成熟,出現了以玉山子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這些玉山子形體龐大,重量多有千斤以上,其圖案均以立雕山水為主,其間綴以人物、建築、車船等。著名的玉山子如《大禹治水圖》。

  乾隆時除了製作中國傳統玉器外,還引進和仿製了外域的玉質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親自考訂,清代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為南疆的和田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為實用的碗、杯、洗、盤、壺等飲食器皿,不見中國玉器中常見的禮玉和佩玉。這些玉器的裝飾很有當地文化特點,有些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寶石或玻璃;花紋裝飾多為植物花葉,以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用異色寶石嵌現動物眼睛等。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採用水磨技術,胎體透薄,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目前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製,稱「西番作」。清乾隆時,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製。這些「西番作」玉器並沒有亦步亦趨地複製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緻、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這些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中國玉器的製作風格,近現代玉器爐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猶如中西結合的民國傢俱,正說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響力。

  清代玉材以新疆與為主,常見的有青玉、白玉,在清後期,翡翠由於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極力推崇,上升到玉料的最高地位,被譽為玉石之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