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歷來有黑老虎之說 收藏碑帖需謹慎

中華民族獨有的漢字書法藝術,造就了碑帖收藏長達千年的歷史。在北宋、清康乾、晚清至民國初的三次全國性收藏熱中,碑帖一直名列前茅,文人雅士對之追逐不捨。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寂的收藏市場。碑帖雖名列其中,並有幾次顯露崢嶸的高潮,但總體來說是溫而不火,走勢平淡。對此,專家告誡:碑帖收藏歷來有黑老虎之說,被很多人視為畏途。因此,投資務必謹慎,不是行家別貿然下手。
   
  傳統收藏的首選
   
  碑原意是古人測量時間的日晷和系牲畜、引棺材的用具。現在舉凡在石上刻字皆曰碑,包括碣、摩崖、造像、墓誌、石經、石幢、石闕等。帖原是文書卷軸上的籤條。大約在五代時,把一些名家墨跡刻在石上、木板上再拓下來裝裱成冊,成為法帖。而現代意義上的碑帖,泛指供人臨摹學習的書法作品。碑帖具有較高的藝術、收藏、欣賞和實用價值。
   
  在我國,收藏碑帖歷史悠久。現存最早的碑帖是唐太宗《溫泉銘》、唐《神策軍碑》的唐拓本。北宋時期大興收藏之風,有名的《淳化閣帖》就是這個時期刻就的。傳承至今的宋拓本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到了清康乾時期,金石學盛興。一經金農、黃小松、畢沅、阮元、桂馥等題跋,碑帖立即身價百倍,但流傳至今的也非常少;晚清至民國初,琉璃廠成為文物集散地,它是碑帖收藏的又一個復興期。現在拍賣會上所能見到的碑帖以明清拓本居多。
   
  碑帖鑒賞大家秦公在《秦說碑帖》中指出,從宋朝開始的碑學和帖學風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農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繩墨。所以,在中國傳統收藏家心目中,善本碑帖是首選藏品,之後是宋版古籍,再次才是字畫。1931年,羅振玉將所藏金石書畫珍品出賣,其中明拓《乙瑛碑》、《禮器碑》分別標價200元、250元,而趙之謙、黃小松的篆書、隸書的對聯才30元、50元。而現在的拍賣會上,名家字畫動輒十幾萬元、幾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而碑帖價格多在幾萬元徘徊。到目前為止,拍賣會上還沒有出現單件過50萬元的碑帖拍品。
   
  翻開各大拍賣公司的圖錄,碑帖的估價根本無法與字畫爭短長。競拍者的經濟實力、文化修養以及追求快速回報的投機心理顛覆了傳統的收藏次序。
   
  收藏投資的陷阱
   
  2006年中國書店第35期大眾書刊資料拍賣會,上拍的碑帖高達165件,成交率也高達93%。這是否意味著碑帖市場又將掀起波瀾呢?這些碑帖大都不是善本碑帖,而是普通拓本,最高價也就6000元,基本價位在千元上下,大多是供書法愛好者實際臨摹之需和藏家增加品種之用。

  碑帖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善本,一類是普通拓本。善本又可分為孤本、珍本、善本。孤本就是原石沒有了,只此一個拓本。珍本就是原石有的毀壞了,但它拓了幾份;有的原石流失到國外,或者地震或者火災毀了,但它有一些拓本存世,不只一本。珍本存世量一般來講不超過10本。比如《華山碑》4本,《崔敬邕墓誌》6本。因此,能夠收藏到除孤本和珍本以外的善本碑帖,已是十分難得。
   
  如果以年代劃分,漢碑、魏碑,明拓本或者清初的拓本就是善本;唐碑,宋拓本、明拓本是善本。不管唐碑、漢魏碑,只要是清代出土後的初拓也可稱為善本。有幫手(前人的收藏印記、題籤、跋尾等)的也可稱為善本。明末拓本《曹全碑》由清末著名收藏家張祖翼收藏,有他的題詞、跋尾,且由有正書局出版過,它就是典型的善本。
   
  由於藏家追逐善本碑帖,所以歷來作偽成風。常見的手法有翻刻、填墨、填蠟等。碑帖被稱之為黑老虎,一是指其顏色多為黑色,價值高,份量重如老虎。但更多是指辨別真偽難,制假手法多,防不勝防,稍一疏忽,就會上當,似被老虎咬了一口。比如,碑帖收藏在清末再掀熱潮,哄抬的價格刺激了造假。琉璃廠一古董商塗抹偽造了蓋魏兩字未連的魏《張猛龍碑》,裝裱極精,偽裝成明拓本。清末著名書法家、收藏大家張伯英花三五百大洋購進---他也被黑老虎咬了。張伯英開始還挺高興,與友人共賞,後自己勘破為贗品,拿到慶雲堂寄售,直到解放後才被北京圖書館作為參考品廉價收購。
   
  碑帖收藏的渠道和趨勢
   
  從1972年開始,文革中關閉的文物商店開始恢復古舊書籍、字畫買賣。1993年9月北京市首屆稀見圖書拍賣會的拍品中就有碑帖,一件《雲峰山刻石》標示的參考價為12.5萬-15萬元。大部分的碑帖都在萬元以上,但大部分都流拍了。
   
  業內人士認為,善本碑帖的價值一直在升,而一般的東西,無人問津。市場總體是溫而不火,偶有大動作。開始拍賣的時候,一些重要的碑帖價格並不高。碑帖市場有幾個標誌性的高峰。一是1999年翰海的春季拍賣會,碑帖拍品整齊,檔次高,拍賣價格也很高。它是集中徵集,整體出現,引起市場很大的反響。如東漢明拓《張遷碑》以40萬元成交、明拓《乙瑛碑》拍出21萬元的高價。但自那以後,市場上就沒有出現過那樣好的碑帖了。再是2003年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購回《淳化閣帖》最善本,《淳化閣帖》是公元992年(北宋淳化3年)根據宋太宗的旨意鐫刻的,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帖。它的高價回歸彰顯了碑帖善本的價值,體現出藝術價值、學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
   
  目前的古舊市場上,大多為一些石碑的普通拓本,很難見到善本碑帖。拍賣會上,雖然也是普通碑帖的數量居多,但偶爾會遇到一些善本碑帖並拍出高價。比如,2005年翰海春拍,《王基殘碑》以34.1萬元成交;而到了嘉德秋拍的碑帖法書專場,成交率只有50%,220件拍品拍出213萬元。
   
  據瞭解,市場上碑帖的購買者有四種情況:書法學習、收藏、投資、圖書館補充。當然也有一些企業人士加入。總的來說,專門收藏或投資碑帖的人群還不大。主要是因為碑帖屬技術含量很高的類別,入門門檻就不低,需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藝術品位和專業知識,必須瞭解歷代碑帖的拓法和裝裱、碑帖拓本的特點以及歷代書法家的生平、特長和代表作等。
   
  專家介紹,收藏碑帖可以通過校勘拓本的先後和著錄來查核,根據紙張墨色、裝裱形式、碑帖上的題記和收藏印來判斷它的價值。同時,多買善本碑帖的影印本以備比對,多讀有關碑帖的研究著作,比如《金石萃編》、《校碑隨筆》、《語石》、《善本碑帖錄》、《碑帖敘錄》等,從而瞭解填蠟塗墨、染色充舊等一些作偽方法,提高碑帖鑒別的能力。
   
  專家告誡說,沒有一定的學識,包括金石學、文字學、歷史學、文物學,還有書法知識,不要輕易碰碑帖。碑帖不是一個發財的渠道,要謹慎投資。必須要對碑帖有感情、真知真懂,才能欣賞。因為那是一種不可言傳的精神享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