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玉玻璃光

說起古玉玻璃光,在許多藏家眼裡,它的解釋各有不同。有說拍照是拍不到的,有說「某君拍下的不是玻璃光,而是賊光」,更有說「我真的不知道,其實不存在」。在文物界也有人用玻璃光一詞介紹古玉的面貌。並且從實踐中得出了古玉玻璃光是不能盤玩,盤了則會消失的結論。那麼,什麼是古玉玻璃光呢?它的形成機理是什麼?文博界見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玻璃光?為什麼不能盤玩?盤玩後它的表面光澤會有什麼變化?等等問題令人感到好奇,煞是有趣。

     有時候用文字解說,不如用圖片讓讀者自己觀察感悟來的實際。所以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張圖,從這張圖中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此件玉器為徐州博物館館藏品。出展時它的上方有六盞泠光燈,其中有一盞在它的上方。玉的平面在展台上呈現近10度的傾斜夾角。照相機抬高和玉平面盡可能的保持直角。所以它的光線照射效果應該屬於折射範圍。

      從圖上可以發現,在有光線折射的區域裡,幾乎都集中在有沁色的地方。沒有沁色的地方本應該也出現,而事實是同屬一個光源強度光線照射的地方,卻在沒有沁色的地方不出現了光的折射現象。這正好說明了有沁色的地方,表面的氧化膜的光潔面,強於沒有受沁色的地方。這種膜樣的光澤,確實不能多盤摸,這在同館出展的幾件玉壁、玉璜上可以得到證實。那些尚留有盤摸者的手指紋的器物上,僅僅殘留了一些星點狀的折光面。

     那麼,我們如果把這種特殊條件下產生的氧化膜現象,約定俗成地稱為玻璃光的話,那種拋光面非常好的玉器表面光澤,該稱為什麼呢?事實上,它被人們稱為玻璃光澤。這種光澤的強度與組成寶石的礦物折光率和結構的粗細程度有關。一般情況下礦物的折光率高則結構細膩,所以它應該屬於精加工面接受光源照射的現象。它的光潔面是不怕人盤摸的。我們知道當光線由一種媒質射向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平滑分界面上,被分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這個平滑分界面越光潔,其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在同一個拋光面上,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那麼結果必然的只有一個,某處的光潔面產生了變化,變化得比另外一處更高了。而光潔面產生了變化的原因,由墓葬的情況決定了它不可能在入土後再二次分段加工。所以只有玉器在高度缺氧的狀態下產生的沁色,一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氧化的加速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其結果應該是玻璃光產生的直接原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