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和田玉在我國古玉器中起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國玉器以其7000年的歷史,與我國的瓷器和絲綢一樣,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素有「東方藝術」的美稱,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國對和田玉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用和田玉製成的玉器,具有濃厚的中國氣魄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

  1.和田玉是我國古玉器的主要玉材
  通過對文獻記載的研究及對出土玉器的鑒定,可以將我國古代玉材的使用,歸納為以下4個大的階段:(1)新石器時代,以內地甚至本地產彩石作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灣的卑南文化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巖、硅質岩、透閃石巖、蛇紋石巖等。

  (2)從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新疆產的和田玉和內地產的彩石並存,和田玉的數量漸呈上升趨勢。最遲到商代,玉材的使用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據安陽殷墟婦好墓、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等處出土玉器的鑒定得知,已有相當一部分玉料來自新疆和田,這時距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還有千年之久,距今3000多年以前就開始把玉從新疆運入內地。有學者推測,早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就已經有一條由新疆向內地運輸玉石的玉石之路。

  (3)漢代到明代,玉材以和田玉為主。到西漢中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的交通暢通無阻,和田玉源源不斷地運進內地。在各種玉材中,和田玉的質地、顏色都是其他彩石所無法比擬的,所以自從和田玉進入內地後,不但漸漸排擠了彩石,並且在各種玉石中惟我獨尊。漢代的諸侯王墓中出土的許多玉器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安徽淮南王墓等,據鑒定多為和田玉。而民間用玉則大部分為獨山玉和岫玉。從秦漢以後幾大玉材產量比較來看,就質量而言,和田玉最好,其次是獨山玉;而就產量而言,情況剛好相反,和田玉最少,這也是其珍貴的原因所在。

  (4)清代和田玉占壟斷地位。器重和田玉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清代,尤其乾隆皇帝不惜巨資從新疆購進和田玉到內地琢製玉器,如現藏於故宮樂壽堂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就是從新疆運往揚州進行琢製後又運回京城的玉器珍品。直到清末,翡翠的大量湧入,和田玉才漸漸變少。目前和田玉仍是現代玉器的重要原料,優質白玉料仍是供不應求。現在,國家正在有組織和有計劃地進行和田玉的開發。新疆設立了管理玉石的機構,在於田、且末、瑪納斯等地規劃了玉石礦山,在和田、喀什、且末等地設置了玉石收購站,使和田玉產量擴大。玉石在全國十幾個省市銷售。

  2.和田玉的顏色和田玉是各種玉石中的佼佼者
    以它特有的玉色,備受珍視。首先,和田玉的顏色同國內外其他地區軟玉相比,色調較多,自成系列;其次,和田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羊脂的白玉為和田玉所特有,極為名貴;再次,和田玉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帶有皮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麗。

  我國古代對和田玉的顏色非常重視,它不僅是質量的重要標誌,而且賦含於一定的意識形態內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說的影響,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東方為青,南方為赤,西方為白,北方為黑,中央為黃。古代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其他為間色,從而將玉也分為五色。但和田玉實際上只有白、青、墨、黃四種主色,另外,在崑崙山和阿爾金山地區還產碧玉。

  (1)白玉:由白色至青白色,乃至灰白色,其中以白色為最好。其名稱有羊脂白、梨花白、象牙白、魚肚白、魚骨白、糙米白、雞骨白等,其中羊脂白玉為和田玉獨有。羊脂白玉數量甚少,價值很高。和田白玉多數為一般白玉,但白玉要白而溫潤,如果白而不潤,便是死白,決不是上等好玉。

  (2)青玉:最為常見,從淡青色到閃綠的深青色。青玉是軟玉中最硬的,但顏色不如白玉美,價值較白玉低。

  (3)黃玉:由淡黃、甘黃至黃閃綠色。其名稱有蜜臘黃、粟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米色黃、黃楊黃等,罕見者為蒸粟黃、蜜蠟黃。黃玉的顏色一般比較淡,黃色鮮艷,濃艷的極為罕見,優質黃玉不次於羊脂白玉。

  (4)墨玉:由黑色到淡黑色,其黑色分佈或為點狀,或為雲霧狀,或為純黑,其名稱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夫人鬢、純漆黑等。在整塊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鱗片狀石墨引起的。

  (5)碧玉:呈綠至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斑點,其綠有鸚哥綠、松花綠、白果綠等。就和田玉在我國古玉器中的地位看,透光、色潤如菠菜者為上品,綠中帶灰為下品。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婦女常以碧玉作頭飾,"碧玉簪"的故事就是一例。

  總之,在和田玉中,白玉最為珍貴,白玉中最佳者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點是白、透、細、潤。由於黃玉出產甚少,故色純、質潤的雞油黃,其身價不在白玉之下。

  3.以和田玉為材質的玉器是玉文化的主要載體
    玉器已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至少70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玉器作為一種罕有的器物,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它與歷史上的許多其他器物不一樣,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石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魏晉以後的瓷器等,都由於人類的進步和文化的嬗變,漸漸衰落或被其他東西所取代而退出歷史舞台。國人對玉有著特殊的偏愛,許多人從未接觸過玉器,第一次看到玉,不管這塊玉的質量如何,都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玉器能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時期的人們所接受,可見其魅力所在。

  (1)政治身價玉器剛剛出現之時,只是作為生產工具和原始裝飾品。隨著生產的發展,產生了貧富分化,導致了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等級觀念也隨之產生,慢慢地這種產量稀少,美麗耐久的玉器就成為統治階級專門享有的器物,並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作為政治等級制度的規範,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如"六瑞"的使用規定為: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些規範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來區分的,鎮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則用具有蒲紋的璧形玉器。秦以後,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徵。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乾隆皇帝的寶璽,大多為玉製。玉璽如此,玉帶也有級別規定,唐代就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帶的制度。

  《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了「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挎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挎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挎十一」。可見,從原始社會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為政治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器物。

  (2)道德賦予玉文化從產生之時,就用玉賦予了道德觀,所謂"君子比德於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對玉進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內涵在西周初年就已產生,從那時起,發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觀,將其理念化、系統化是在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以後,儒家的用玉觀一直貫穿了整個我國封建社會,深深根植於人們的頭腦中。儒家道德以其涵蓋仁、義、禮、智、信而著稱。玉道德便以其為本,象徵著倫理觀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這當中,就有很多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與玉有關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經常有人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來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凜然氣節。中華民族對玉的偏愛、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代統治階級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廣泛被民眾所接受,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3)經濟價值玉器的經濟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玉器作為財富的標誌,早在原始社會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中就有表現。大型的墓葬中,作為陪葬的玉器就有幾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見墓主是有權有勢、財富萬貫的首領。到奴隸社會,這種現象更加明顯,著名的安陽殷墟婦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貴族和方國墓葬中,葬玉更是豐富,表明大的奴隸主貴族擁有貴重的玉器。到漢代,葬玉之風更加興盛,著名的漢代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就出自於此。另外最能表明玉器的經濟價值的是商代的玉幣,用玉作成貝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憑證,同時也有用玉直接交換或進貢的禮品。到了明清以後,玉器商品以成為一種行業,進行買賣交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