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定窯紋飾的時代特點及其市場行情

定窯是我國宋、金時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河北曲陽澗磁村一帶。考古資料顯示,山西平定、陽城、介休等地也燒制定窯風格白瓷,產品品質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盛行於北宋中後期,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金王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準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

  定窯白釉瓷器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印花三種。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鋼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佈局顯得不很諧調,這應看成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複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立體感。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佈局線條清晰,繁而不亂,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是動物紋飾。動物紋飾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臥件上。飛龍紋位於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準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花卉紋以牡丹、蓮花最常見,菊花次之。花卉紋佈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這件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特徵:一是胎體輕薄,胎質潔白。二是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積釉處常有淚痕狀流釉,呈黃綠色。器物外壁釉薄處可見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則多不施釉,俗稱“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窯器物釉面通常有氣泡。用放大鏡觀察,一般可見大小不等的氣泡,一些較大氣泡疏散排布於密集小氣泡區域的周圍,這種現象類似宋影青瓷器特徵。金代定窯器的上乘之作與北宋定窯器沒有什麼差別。而金代中低檔次的定窯器在裝飾技法上明顯劣於北宋定窯器。部分產品採用砂圈疊燒法,器物內底有一圈露胎。這是金定與北宋定窯器的明顯區別。

  由於定窯器存世量相對較大,同類器物價位比不上汝窯和官窯。如圖1那種定窯直徑瓶,曾有一件類似的器型,早年流失海外,由一個私人收藏家收藏,2003年在倫敦拍賣,成交價229600英鎊,這在定窯器物中價位算是比較高的了。從拍賣價格來看,境內外價差很大。在境外,上乘定窯刻花碗、盤,其成交價達到8萬英鎊以上的並不鮮見,而在國內同類器物的成交價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一件定窯白地牡丹紋梅瓶,海外拍賣估價600萬-800萬港幣。1998年香港拍賣了一個直徑20釐米的定窯刻蓮花紋葵口盤,估價38-42萬,成交價548000港幣。而相似的定窯盤,在國內最多也就幾萬元。金代定窯器物的上品與宋定窯價格大體相當。而普通品相的價差較大。目前,由於我國某些規定的限制,國內藏家手中的定窯精品還不能通過拍賣途徑面世。各大拍賣公司很少上拍宋-金時期的定窯器物,此類上拍精品大多來自海外回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