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溝渠野釣技巧 [一]

窩點的選擇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在野釣中,它對釣收穫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它需要釣者的多年積累的經驗老指導。野釣每一次野能有三五個肯上魚的好窩子就十分理想了。能否選擇好的窩點和對魚性的認識。這需要充分瞭解所釣對像魚的食性和習性。根據魚的食性和習性來尋找出魚類棲身的場所和覓食活動的區域,一個人在不瞭解魚習性的前提下,是不會釣好魚。也不可能釣好魚的。因此在釣魚前,必須要確定是釣那一種對像魚。然後根據對像魚的習性來選擇釣點。根據魚的食性來選擇誘釣餌。

  溝渠大多魚頭稀,如何針對這一具體的情況,筆者曾與《釣魚》雜誌社李洪生先生請教,他認為使用「廣種薄收」做窩方法和走釣是最有效的。什麼是「廣種薄收」,即多選窩,多用誘餌,多做窩。因為不能保證每個窩點都有魚,一次撒上二三十個窩點,然後選擇有魚的窩點釣,總會遇上幾個有魚窩點,每個窩點能釣上幾條。這的確是個明智之舉。但是有利必有弊,這個做法的不足之處:一是運動量太大,二是誘餌的使用量也大。怎樣才能揚長避短?我做了一翻思索,發現了一個不是規律,但是確實存在的現象:凡是上魚的窩,就是經常有魚,不上魚的窩就是沒有魚。根據這樣的現象,我把 「廣種薄收」 的習慣做法做了一些改進,還是像過去一樣的選點做窩 。但是施釣卻是有針對性的,凡是窩點無魚或是沒有魚活動跡象的窩點一概放棄。而對已經上魚或經過證明有魚活動的窩點,(主要就是觀察窩點中是否有魚星。)側做為主要的重點對象,這樣既可節約了時間,又可減少來回跑動的運動量。

  具體方法如下:確定塘口以後,可沿著河岸選擇窩點,對可能有魚的地方依次打上數個窩點(依各人習慣多少隨意),在組配等待發窩時,不妨有預見性的再去打幾個窩。第二批窩點打好後再去第一批的窩點釣依次釣。這樣組配釣組和第二次打窩就在等待發窩時間內,至少可以節約半個小時。第一輪試釣後,就可以確定窩點的優劣,對有上魚的窩點,可以考慮補餌續。對無魚上鉤的空窩,毫不可惜地棄之,不再補餌。若是感覺留下的窩點不多,可按上述的方法再打幾個窩點進行篩選,直至感到窩點足夠為止。溝渠野釣一般有4~5個上魚窩就已足夠了。如果聚魚速度太慢,窩點還可多點,只要你記得住。但並非越多越好,窩點太多了忙不過來,反而浪費誘餌。這種「廣種薄收」之法,主要就是對多釣獲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可以節約時間。

  有的釣友雖然也採取了這樣的釣法,但往往不能果斷地捨取。對於這種「廣種薄收」方法一定要善於捨取,否則你就會受累。對於不上魚或沒有出現有魚跡象的「廢窩」果斷地放棄。不要主觀地常捨不下「空窩」,窩點不上魚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窩點無魚進窩或是不在魚道,餌不對路等等原因,總之要果斷棄之。

  今年春天我和幾位釣友在南京永豐鄉楊柳莊的灌溉渠裡釣魚。由於此前我知道這裡的魚頭較為稀疏,所以就採取了「廣種薄收」的做法。一下子用小米打了七個窩子。休息了半小時後,又去了鄰近的一條溝裡又打了七個窩,一條魚還沒釣上就打了這麼多的窩子,惹得同來的幾個懸墜釣友,對我不斷地冷嘲熱諷。我卻視而不見,依然我行我素。打了窩以後的40分鐘後,我才開始釣魚。結果,釣了40分鐘,只上了3條魚。同去的懸墜釣手也沒有釣上。於是,我給上了魚的窩補了一點誘餌去釣後打的七個窩子,很快在後打的窩子裡,我釣上了近10條魚。此後,我並不滿足,繼續沿著小溝又打了七個窩,一天中憑著這21個窩子共釣上50~100克的野鯽69尾,總重近4千克。看著我頻頻上魚,那幾個取笑我的釣友,急忙地四下去選擇釣點,但終究因悔之晚矣,錯誤過了上魚的時間,他們三人總和也不及我。原因何在,正是我採取的「廣種薄收」策略,應對了小溝渠中魚頭稀疏且不集中的魚情。所以才有上述的成績。但我知道這樣做是具有一點共性和必然的,絕不是偶然的個案。此後的釣魚,我都用此種方法,釣獲都勝於定點死守的釣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