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蚌埠玉該何去何從?

目前,仿古玉器市場裡,已經有2萬餘人在從事該行業,但這一市場並不受群眾的歡迎,「玉器村」、「玉器街」甚至成了附近居民的「眼中釘」。同時,一些老玉商們為粗放的玉器市場憂心忡忡。蚌埠玉器,從「嬰兒」一下長成「巨無霸」,卻帶來了重重問題,蚌埠玉器該何去何從?



工人常常守著一塊玉就是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存在問題:玉器作坊三易其家
  專門製作仿古玉器的高寶老人是緯二街玉器街的「新人」,這位製作玉器10多年的老人在4年之間,搬遷了3次作坊。「原先,我在紅旗一路開玉器店」,高寶老人告訴記者,但每天切割玉器的聲音非常刺耳,不堪忍受的居民紛紛投訴,結果高寶隨很多玉器商人搬出了紅旗一路,來到了紅旗二路。雖然換了一個地方,切割玉器的刺耳聲音卻沒有變,紅旗二路的居民對他們仍然投訴不斷。最後,由於拆遷和市民投訴,高寶才來到了緯二街的玉器街:「我現在專門把仿古玉器製作成半成品,雖然利潤少,但刺耳的聲音沒有了。」

  雖然玉器作坊裡有精美的寶玉,但刺耳的聲音卻令市民們恐懼。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每天中午時分,近千台切割玉器的「騾機」開始工作,刺耳的聲音此起彼伏地震動著市民的耳膜。附近的居民龍師傅抱怨:「小孩每天都不能睡午覺。」

  美玉變得有點沉重
  記者在蚌埠調查時,一位從事十多年玉器經營的老闆向記者介紹了仿古玉器的製作配方,這些看似神秘的配方,在當地甚至一些沒有文化的家庭婦女,也可掌握操作。

  在調查中記者也發現,很多玉器作坊既是住宅,又是生產車間,也是做買賣的店舖。同時,記者發現,在這些作坊門前都流淌著處理過玉器的化學廢水,紅色的、綠色的、黑色的,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氣味。

  環境紛爭、製作玉器人士素質參差不齊、「窩裡鬥」……使得美玉像在打造之初的玉石料一樣變得沉重起來。蚌埠玉器市場在飛快成長,但卻被這一系列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來。




很多人在家門口加工

  專家解讀:粗放市場沒有競爭力
  安徽財經大學的劉敏博士一直在關注蚌埠玉器市場。他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蚌埠位於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加工成本低廉,利用這一優勢,蚌埠玉器生產完全有實力參與全國競爭,這也是蚌埠玉器市場發展的重要條件。

  「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簡單加工、模仿階段,不能形成品牌、達到規模,則不可能實現行業的高利潤、高回報以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劉博士告訴記者:「蚌埠大規模玉器市場是整體生產單位數量上的龐大,而非生產規模的龐大。」這種手工作坊式的競爭,無法形成現代經濟社會真正有效的規模經濟。

  針對玉器市場出現的種種問題,劉博士建議:「要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行業協會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將蚌埠市的手工玉器作坊轉變成現代化企業的關鍵。」首先,可以以行業協會的名義和政府的信譽發起各項活動,將蚌埠市的玉器加工品牌打出去,比如舉辦商貿洽談會、玉器加工研討會,政府參與、組織、管理各項競標活動等;其次,對於市場創新、新產品開發應該給予相應的扶持,幫助該地區有能力的企業走出蚌埠市場,參與全國及世界市場的競爭。


 政府聲音:將建玉器文化產業園
  劉敏博士的建議,蚌埠玉器行業本身、蚌埠一些政府官員已經開始注意到。據悉,蚌埠市在調整產業結構時,已經將玉雕業劃入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中。畢竟蚌埠有著深遠的玉雕傳統,有著這麼多玉雕藝人,還有那麼多人因玉雕而富裕起來。

  蚌埠市文化局謝克林局長在接受採訪時說,政府已經專門趕赴河南「取經」,學習他們管理玉器市場的做法。謝克林局長告訴記者,目前,蚌埠的仿古玉器市場已形成產業規模,現在已有2000餘戶、2萬餘人在從事該產業。「所以,我們已經成立了玉器產業管理辦公室,專門扶持蚌埠玉器行業。」前期,文化局組織了相關人員到河南的南陽玉器市場進行了考察,確立了打造中原地區大型玉器市場的謀劃。

  謝克林局長還透露,當前,蚌埠市正在謀劃在蚌山和淮上兩區規劃玉器文化產業園。(李馮育、楊柳、安雨、向凱、李勇)(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劉會齊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