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明清琢玉 三足鼎立

  明清玉雕是我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高峰,而玉料來源充足,加之乾隆皇帝愛玉成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使得清代玉雕空前發展,尤以乾隆時期為最。總體來看,明清時期內務府造辦處、蘇州、揚州三地最具特色:內務府造辦處制玉多為皇室御用,工藝堪稱一流,猶擅擺件、仿古器、佩飾的製作;蘇州制玉造型清雅、雕刻精微,擅長佩飾、實用器製作;揚州制玉大氣生動,擅長玉山子的雕刻。  

  內務府是清代管理皇宮禁室事物的機構,以七司三院為主幹,而造辦處就是內務府的下屬機構之一。造辦處是專門負責製造、修理和儲存帝后及宮廷需用的各項器物的機構。而清代宮廷用玉多由造辦處直接製作。造辦處的玉匠多數由蘇州、揚州等地徵召而來。乾隆制玉中主要以仿古為主,清宮造辦處的仿古玉器,大量發展和變化了古玉造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擺件、配飾做工追求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不論大件或者小件,或者器型、表面、花紋的做工均十分講究。  

  宮廷玉作更是講究程序化製作。形制較大的玉件加工,首先經過選料、畫,然後再經鋸鑽、做坯、紋飾、拋光等工序,仿古玉還有做舊,有些玉器還要銘刻。在加工時,各人負責一段工序,將陰刻、陽刻、浮雕、鏤雕等工藝發揮的淋漓盡致。即使是內膛、側壁或底足等次要部位都一絲不苟,使得整體到局部都完美和諧。如此精工細做,一反元、明玉作普遍存在的粗獷風格。  

  蘇州琢玉工藝很發達,除了北京以外,蘇州集中了眾多玉雕的巧工妙匠,尤其是蘇州專諸巷,工匠集中,湧現出許多高手。乾隆皇帝曾盛讚:「相質製器施琢剖,專諸巷益出妙手」、「專諸巷裡玉匠紛,日出新樣無窮盡」。  

  蘇州地區玉器以配飾和實用器為最優,而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陸子岡。他是明嘉靖、萬曆十七十七太倉州人,《太倉府志》中對此人制玉有所記載:「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枚價五六十金。子岡死,技藝不傳。」他所作的玉器多為玉簪、印池、玉辟邪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落「子岡」、「子剛」、「子岡制」等款,擅長各種造型,尤以子岡佩最出名。他的平淺刻無論畫面還是數字都堪稱絕妙之作,名聞朝野。現存的子岡款傳世玉器較多,真贗混雜。蘇州製作的薄胎器皿,壓嵌金銀花紋、刻字、題款,詩書畫印的結合等都代表了清代制玉技術的水平。  

  揚州玉作以陳設器和山子擺件為特色,多有巨製。在乾隆皇帝的諭旨下,重逾萬斤的大料也能從新疆運抵內地,並輾轉京城、揚州之間。最著名的當屬「大禹治水圖」山子,前後耗時長達十餘年,充分展現了當時的國家財力和琢玉能力。這些大型山子玉雕在造型上向情景交融方面發展,追求形神與情趣,山水圖畫,做工精緻,成為清代玉器繁榮的主要標誌。當代白玉至當代,玉雕行業全面發展,國內許多省市和地區均有玉雕廠,從業人員達到10餘萬人,湧現出一批琢玉的工藝美術大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