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4年不分紅 海馬汽車“挑戰證監會”?

汽車商報5月17日報道 5月8日,海馬汽車2011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2011年度利潤分配預案,董事會決定對2011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亦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就在前一天,5月7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還在疾呼“把投資者當傻瓜來圈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強調上市公司要加強責任感。而此前,郭樹清也多次“鼓勵”上市公司要分紅。

二者時間上的前後“呼應”,讓不少業界人士產生了疑問,海馬汽車是在挑戰證監會?

記者注意到,這已經是海馬汽車自2008年以來連續第4年不進行利潤分配(分紅),中小股民對海馬汽車4年不分紅的做法也表現出了不滿。

不分紅引發不滿

記者在幾大財經網站的股吧瞭解到,中小股民已經對海馬汽車連續不分紅產生了很大情緒,有的發表評論稱“大跌開始”,有的發表評論稱“下個月可能正式宣佈破產”,還有的提出“唯一出路:和上汽集團合併”,更有甚者直接對海馬汽車高管提出了意見。

對於不分紅的原因,海馬汽車發佈公告稱,鑒於公司海口、鄭州兩大基地目前正處於擴建期,需大量的資金投入,為確保公司持續穩定發展,公司董事會決定2011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亦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

然而,公告並沒有說明需要的資金。記者查到的數據是,2010年4月中旬,海馬股份曾發佈公告稱,將以控股子公司一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為投資主體,建設海口基地第三工廠塗裝車間,該專案投資為3.28億元。同年5月18日公告稱,董事會將定向增發所募資金的5億元投入控股子公司——海馬(鄭州)汽車有限公司,用於其汽車新產品研發項。而這些錢是否就是來自上市公司的利潤呢?

汽車商報記者採訪了海馬汽車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對方的說辭是“以公司公告為准,不多作置評”。

西南證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峰在接受汽車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能夠積極回報投資者是優秀企業的基因之一。海馬汽車連續4年不分紅,這與海馬汽車的分紅政策有關,說明海馬並沒有形成積極回報投資者的分紅政策。”

利潤“可觀”

4年不分紅,難道是利潤太少,入不敷出嗎?

記者瞭解到,2011年5月12日,海馬汽車發佈公告將公司名稱由原名“海馬股份”變更為“海馬汽車”,與此同時,海馬集團將其持有的海馬轎車有限公司38.25%的股權轉讓給海馬汽車。公開資料顯示,海馬汽車1994年上市A股以來,18年間僅在2006年和2007年進行過2次分紅,而當時的淨利潤分別為1億元和4.89億元。

而在海馬汽車4月14日發佈的2011年財報中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2 .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 .11%;營業利潤3 .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 .36%;利潤總額5 .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7%。利潤總額與分紅和2006、2007年比,都有所增加。

在自主品牌乘用車整體表現低迷的2011年,這樣的業績增幅處於前五名之內。海馬汽車將其歸功於2011年度公司汽車銷量同比增長5.86%,海馬汽車整體銷售22萬輛。

海馬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吳剛曾表示,銷量的增長也源於對產品結構的調整。經過去年一年的產品銷售結構的合理調整,整車毛利率比上年同期上升1.37個百分點。

如此來看,偏南一隅的海馬汽車,表現確實不錯。特別是在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海馬首款B級概念車“曜”首發,並計畫在明年投入量產,這被外界解讀為海馬汽車發力中高端的開始,準備向上突破。目前,海馬汽車已經覆蓋A0級、A級和B級等平臺系列,產品結構趨於合理。

然而,如此良好的業績卻沒有分紅,也引起了業界人士對汽車上市公司的關注。

或被股民拋棄?

5月7日,郭樹清在全國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表示,證券行業要加強自律,要採取最嚴格、最嚴厲的措施,強化誠信責任和法律意識,把投資者當傻瓜來圈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在海馬汽車公佈4年不分紅的消息後第二天,證監會再次行動,出臺《關於進一步落實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再融資公司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對於最近3年現金分紅水準較低的上市公司,發行人及保薦機構應說明公司現金分紅水準較低的合理性等。


劉峰對汽車商報記者分析,海馬汽車連續4年未分紅,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假如明年企業發展缺錢了怎麼辦,達不到分紅要求,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會受到制度制約和投資者質疑。只有形成融資——募投專案實現業績增長——積極回報投資者的良性迴圈,企業才能充分利用二級市場資金平臺,為企業發展尋求持續的資金支持。否則,企業進入證券市場的意義何在,投資者長期投資企業的意義何在?

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2010年,整車行業共有16家企業進行了分紅,延續了2008年14家和2009年13家分紅企業在行業中的較高比例。其中2008~2010年三年連續保持分紅較好的企業有上海汽車、宇通客車等13家整車汽車企業。

劉峰認為,投資汽車企業的決勝之道在於注重有效增長和確定收益。那些不重視股東回報、不重視分紅的上市公司,未來將逐漸被投資者所淘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