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瓷鑒定的“使用痕跡鑒識法”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瓷器也一樣,凡經長時間使用,器表都會出現使用痕跡,這是人工擦拭和外界空氣中硬質微粒及腐蝕性分子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只有四種情況下的瓷器沒有使用浪跡:第一種是新燒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種是古代陪葬的專用瓷器,第三種是沒有使用過的窖藏瓷器,第四種是“庫貨”。什麼是“庫貨”?在古瓷傳世器中,有一種毫無磨損、光亮如新的器物,雖然它們經歷的年代比較久遠,但一直收藏在包裝中從未啟封,所以打開來重見天日時,幾乎同新燒成的器物毫無差別。這種古瓷不會在民間,也不會在地下,只能收藏在昔日皇室的庫房中。據說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有這種官窯瓷器,因為當年從景德鎮禦窯廠貢奉京城後一直封存在皇室庫房中,沒有拿出來使用,所以古董界稱其為“庫貨”。
      瓷器器表的使用痕跡可以分為三種,即釉面的硬傷劃痕、器表軟道和器底的自然磨痕。
      一、器身的使用痕跡
      器身使用痕跡包括釉面的硬傷劃痕和器表軟道。硬傷劃痕是瓷器表面釉層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同硬度大於它的器物或物體在較大力量的接觸中被劃傷或碰擊所形成的破壞性痕跡。我們日常使用的高溫瓷器的釉層主要由氧化矽即玻璃質組成,硬度與玻璃相同,大體相當於國際上流行的莫氏硬度標準的6度。瓷器如果被大於莫氏6度的硬質鋼、和田玉、翡翠,或比它硬度大的石英砂石類物體在一定的力度下劃擦或碰擊,釉面即會留下損傷劃痕。這種硬傷劃痕是偶然產生的,它只會出現於瓷器外表的個別部位,而不可能遍佈器身。早些年有人用拋沙的方法,或將厚重瓷器在沙堆上撞擊,對景德鎮生產的新仿古瓷進行作舊處理,還被有的藏友當作真古瓷購藏,就是他們不懂得古瓷使用痕跡形成的原理所致。現在,這種作舊方法已經過時,矇騙人的古瓷販子已大多不用此法。
      器表軟道是古瓷器表最常見的使用浪跡。這種軟道的提法,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中曾提到過,但並未引起古瓷鑒定界的重視,更不用說把它昇華為鑒定古瓷時考量瓷器本身各要素之外的一種重要實用方法來論述。
      瓷器軟道是指在長期使用擦拭中,瓷釉被硬度大於玻璃質的微粒所劃傷的痕跡。有人會問,用棉布、人造纖維布做的抹布那麼軟,它們的硬度遠遠低於莫氏6度,怎麼就能夠在擦拭瓷器時將它的表面劃傷呢?其實,在我們所生活的接近地面的空氣中,存在著人們肉眼看不見的硬質微粒,它們的硬度大於瓷釉硬度,一旦粘附在擦拭瓷器的抹布上,就會在瓷器表面留下劃痕。這種現象不單會在瓷器釉面出現,在汽車及其他噴漆物的表面、漆木傢俱的表面、玻璃用具和鏡子的表面以及人們配戴的眼鏡的表面,擦拭長久後都會留下這樣的軟道。瓷器表面的擦拭軟道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麼怎樣才能觀察到軟道的存在與否呢?這裏介紹兩種方法:



      其一是直接用5倍以上的放大鏡在光亮處觀察釉面,如發現釉面有劃痕一樣的破損,這種劃痕就是軟道。如果用放大鏡看不到劃痕,則這件瓷器就不是經過長期使用的器物,假如是古瓷的形制,則一種可能是新仿器,還有可能就是“庫貨”(當然,“庫貨”在民間出現的幾率是微忽其微的)、陪葬專用瓷器或者未經使用過的窖藏瓷器,這就需要我們另作綜合鑒定和具體分析。
      另一種方法是“光點觀察法”。這種方法是把瓷器拿到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在室內用一個安裝著聚光燈泡的手電筒照射瓷器表面,或者把瓷器放在室內的白熾燈光源下,就會在瓷器釉面看到一個反光點。觀察這個反光點,如果是經長期使用擦拭過的古瓷器,在反光點的周圍就會出現蛛網狀的光暈。受擦拭較久的汽車漆面在陽光下也會產生這種光暈(圖1)。海外回流品元代藍釉大罐的釉表在燈光照射下就產生這種光暈(圖2)。為使讀者更清楚地加以認識,特用線描圖表示〔圖3)。對長期使用擦拭過的瓷器表面的這種光學現象,筆者命其名為“蛛網狀光暈”(簡稱蛛網暈)。
      這種光學現象的物理學機理是什麼呢?筆者研究認為,這實際上是瓷釉軟道形成的無序性和有序性的辯證統一現象。人們為保潔而擦拭瓷器時的行為是無意識情況下的無序行為,無數個方向不同的軟道,反而轉化為對點狀光源在反光上的有序折射,即在反光點周圍形成有序的、規律性的“蛛網狀光暈”現象。總之,人們在不經意間用的無序擦拭,在瓷器釉面留下了較為均勻一致的、各向同性的(借用天文學“宇宙背景輻射”特徵用語)軟道痕跡。人們看不見這些軟道痕跡,但它們是客觀存在的。這種“蛛網狀光暈”在散射光下是反射不出來的,僅在點狀光源下才能反射出來,並且隨著光點的移動而同步移動。
      怎樣看待“光點觀察法”在古瓷鑒定實踐中的作用呢?
      高溫瓷器的釉面是相當堅硬的,筆者用一只友人贈送的新制仿宋耀州窯刻花盤做實驗,把它當作餐具日常使用,用了逾半年之久,才在受擦拭最多、最容易出現使用痕跡的盤心,產生了少量的軟道,而且遠遠達不到“蛛網狀光暈”光學現象。這就證明,一件正常使用的瓷器,必經數年、數十年以上時間的擦拭,才能形成均勻的、各向同性的軟道“蛛網狀光暈”,時間短了是不行的。尤其大瓶、大罐一類陳設器,由於不若碗、盤一類餐具每日擦洗,一日數洗,因此形成“蛛網狀光暈”軟道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
      一般說來,凡使用痕跡正常,瓷器釉面出現“蛛網狀光暈”軟道的,就應當是老瓷器。至於它是哪個朝代的?哪個窯口的?要結合瓷器本身的其他要素來斷定。而沒有正常使用痕跡即沒有“蛛網狀光暈”軟道的,不管一件瓷器在造型、胎質、彩料色澤表現、紋飾時代特點、款識書體及製作工藝等方面多麼酷似古瓷器,也是仿古瓷無疑。至於“庫貨”、陪葬專用瓷器或者沒有使用過的窖藏瓷器,則另作別論,以綜合方法進行鑒識。當然,一些高仿古瓷在上述特徵上非常接近所仿古瓷,但它們只能逼真而不能亂真。當人們發現它沒有使用痕跡而又不是“庫貨”、陪葬專用瓷器或者沒有使用過的窖藏瓷器時,就應當提高警惕慎重甄別,揭示其真面目。
      對仿古瓷的作舊者來說,是否注意到對這種使用痕跡的模仿呢?答案是肯定的。近幾年來在古瓷市場上就有這種用摩擦、拋光等方法製作軟道使用痕跡的古瓷贗品出現,若用“光點觀察法”鑒定,它們的釉面也會出現“蛛網狀光暈”軟道痕跡,並且這種蛛網暈也會隨著光點的移動而同步移動。
      那麼,對於這種作舊器怎樣識別呢?這就需要鑒定者具備辯證分析的頭腦。古瓷器經過長時期的擦拭使用,它的表面被空氣中的硬質微粒劃傷所自然形成的“蛛網狀光暈”軟道痕跡,同用速成法在新仿古瓷上短期內人為製造出的“蛛網狀光暈”軟道痕跡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用軟布長期輕拭出來的,後者是用極細的高標號砂紙(或用軟布拋光機)快速打磨出來的;前者是按照人們擦拭器物的習慣而形成軟道痕跡分佈的,後者是為了在瓷釉表面造出使用痕跡而刻意到處打磨的;前者的軟道痕跡輕重分佈是合理的,後者的軟道痕跡分佈同人們使用擦拭的習慣是相悖的。若設身處地地辯證分析,兩者差異,不難區分。
      二、底面的使用痕跡
      一般瓷器無論是日用瓷或陳設瓷,都要同放置它們的臺面接觸。瓷器底面由於長期使用可顯現磨痕(圖4)。除放置於地面、石臺者(如水缸、大甕、瓷酒海之類)外,凡放置於木質臺案或桌櫃上的瓷器,正常的器底磨痕均細膩光潤,用放大鏡也看不出摩擦硬傷,這種磨痕只出現於器底同台面的接觸面上,同台面不接觸部分則不會出現磨痕。而偽製品要麼沒有使用痕跡或磨痕,要麼人工作舊,極不正常。



      仿古瓷器底磨痕的偽制,普遍用砂紙打磨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製作的使用磨痕也不難鑒定,因為它們都是用手工打磨的,磨痕分佈上往往露出破綻,在足底不接觸臺面的側面也出現光潤磨痕。出現了不合情理的矛盾
返回列表